快速搜索

最近发布

深化交流促发展 携手共进谋新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来所参观交流

我所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半导体功率器件多参数综合测试仪”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顺利召开

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卓越战略人才班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举办,高规格高起点加快医药工业战略人才队伍建设

我所召开2024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人民科学家:吴文俊 | 创“中国方法”,寻数学之“道”

  • 2019-10-28
  • 来源:
  • 供稿人:
  • 字体: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吴文俊院士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吴文俊是中国近代数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研究融合了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诸多元素。年轻时代,他的研究成果成为近代数学拓扑学里程碑;晚年,他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古为今用开创了数学机械化这一全新研究领域,也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观念和方法上的启示。他也是新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过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个奖项的科学家。2017年5月,吴文俊因病去世,享年98岁。他用毕生精力拓展数学的深度和广度,写就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将吴文俊称为中国数学界的“泰山北斗”也不为过。1956年,他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年,他又和袁隆平一起站上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吴公式”“吴方法”具有极强的独创性,成就泽被至今,甚至激发了人工智能领域的跨越。

开辟数学一方新天地

1234567……普通人看来再平凡不过的数字,在吴文俊眼中却如此美妙,值得用一辈子求索其中之“道”。上世纪50年代前后,吴文俊由繁化简、由难变易,提出“吴示性类”“吴公式”等。他的工作承前启后,为拓扑学开辟了新天地,令国际数学界瞩目。“对纤维丛示性类的研究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数学大师陈省身这样称赞吴文俊。这一方法后来被用于解决曲面拼接、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高技术领域核心问题,在国际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研究与应用的高潮。

1982年,美国人工智能协会主席布莱索等知名科学家联名致信中国当时主管科技工作的领导人,赞扬吴文俊“独自使中国在该领域进入国际领先地位”。

2006年,年近九旬的吴文俊凭借“对数学机械化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贡献”获得邵逸夫数学奖。评奖委员会这样评论他的获奖工作:展示了数学的广度,为未来的数学家们树立了新的榜样。

“应该出题目给人家做”

吴文俊是先行者。上世纪70年代,《数学学报》发表了一篇署名“顾今用”的文章,对中西方的数学发展进行深入比较,精辟独到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世界意义。

他曾对人回忆:我们往往花很大力气从事对某种猜测的研究,但对这个猜测证明也好,推进也罢,无非是做好了老师的题目,仍然跟在别人后面。“不管谁提出来好的问题,我们都应想办法对其有所贡献,但是不能止步于此。我们应该出题目给人家做,这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吴文俊说。

中科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郭雷曾撰文回忆,作为享有盛誉的数学家,吴文俊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独到见解,“他认为,中国数学最重要的是要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研究领域,创立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一辈子就是在做学问

2017年5月,吴文俊辞世。北京八宝山,千余人静静排着长队,为他送上最后一程。在身边人的眼中,吴文俊虽年事已高却“永远不老”。1980年首届全国数学史会议后,60多岁的他背一个背包,同大家一起去天池游览,一路讨论数学史问题,十分尽兴。

吴文俊的学生们回忆,先生在工作之余也有一些小爱好,比如爱看武侠小说,比如90岁高龄时还经常一个人逛逛书店、电影院,偶尔还自己坐车去中关村的知春路喝咖啡。

“永远不老”的背后,是徜徉在数学王国中的纯粹。

上世纪80年代,吴文俊的一位学生在中科院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借了大量数学专业书,发现几乎每一本书的借书卡后面,都留有吴文俊的名字。许多人评价,吴文俊“一辈子就是在做学问,一心一意做学问”。他公认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非常勤奋、非常刻苦;二是非常放得开,为人豁达,不受私利困扰。

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各种活动邀约不断,吴文俊公开说:“我是数学家、科学家,不想当社会活动家。”“做研究不要自以为聪明,总是想些怪招,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功夫不到,哪里会有什么灵感?”吴文俊生前接受采访表示。他也曾说:“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应当怎么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