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搜索

最近发布

芜湖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东一行来所调研

我所荣获长安汽车“创新支持奖”

广汽集团、广州开发区、工信部电子五所签订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武汉市制造业可靠性提升与企业卓越质量管理活动成功举办

中国电子科技委副主任朱立锋一行来所调研交流

全国电工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维修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举办专题技术交流会

邀请国际可信性专家作专题演讲

  • 2019-11-04
  • 来源:可标委
  • 供稿人:于敏
  • 字体:

10月14日至25日,第83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主题为“质量成就美好生活”。国际电工委员会可信性技术委员会(IEC/TC56)2019年工作会议在10月21日至25日召开,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IEC/TC 56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同期全国电工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维修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在上海召开了2019年工作会议暨标准审查会,期间于10月26日SAC/TC 24组织了可信性技术研讨会,SAC/TC 24秘书长纪春阳、副主任委员杨春晖邀请了IEC/TC 56国际可信性专家以及我国SAC/TC 24专家进行了可信性专题技术研讨。研讨会由SAC/TC 24主任委员王积鹏主持,来自SAC/TC 24的30余位委员和专家围绕可信性话题进行了充分交流研讨。

首先,由SAC/TC 24主任委员王积鹏对SAC/TC 24的组建时间、对口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委员以及标准制修订等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

SAC/TC 24组建时间为1982年5月1日,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是IEC/TC 56,秘书处所在单位为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委员由来自国内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著名企业的长期从事可靠性理论与工程应用领域方面的33位专家与学者构成。目前,SAC/TC 24已完成18项IEC/TC56可信性国际标准采标,15项国际标准正在采标,26项标准还未采标(注:其中6项国际标准的最新版本未采标,但上一版本已完成采标)。随后,由IEC/TC 56可信性名词术语工作组(IEC/TC 56 /WG1)召集人,来自加大拿的莫欣德·格罗弗(Mohinder Grover)先生进行了《可信性标准化概述》报告。他从IEC国际标准化情况、IEC/TC 56标准化情况、可信性定义、可信性标准、可信性和其它管理标准以及可信性的未来挑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他指出:“可信性是系统和服务性能的基础,并影响所有类型的组织和社会”。然后,由IEC/TC 56通信咨询工作组(IEC/TC 56 /AG27)召集人,来自英国的乔佛里·史密森(Joffrey Smitham)先生进行了《可信性的应用》报告。他首先针对系统的任务或功能,从设计师和可信性工程师两个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设计师关注的是“对于给定的一组输入,我如何能在时间和成本的限制下实现所需的输出”,可信性工程师关注的是“什么是错的,我该怎么做?输入和输出有多正确?”问题。并考虑通过测试的实现,以解决“我们都知道可信性,但是时间和预算的限制使其难以实现”的问题。紧接着,IEC/TC 56信息系统可信性工作组(IEC/TC 56/ WG4)的木下佳树(Yoshiki Kinoshita)先生进行了题为《开放系统可信性》的演讲。他首先介绍了开放系统的概念,开放系统面临的可信性问题,并重点介绍了2018年发布的IEC 62853:2018《开放系统可信性》标准,主要为实现开放系统可信性的4个过程视图,分别为: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一致的“共识形成”过程视图,获取信任和信心的“实现责任”的过程视图,失效后恰当的响应的“失效响应”过程视图以及“变化适应”过程视图。然后,由SAC/TC 24委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副研究员胡庆培博士给我们带来的关于“考虑实际影响的退化过程的可靠性评估”的报告,介绍了可靠性退化模型以及加速退化试验,并重点介绍了考虑实际影响的退化过程的可靠性评估模型,从两个不同方面分析了“恢复”的影响,当忽略关于恢复的影响时,则会导致对产品可靠性的高估。接下来,由SAC/TC 24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陈光宇博士进行了关于“多状态冗余分配优化具有分级性能要求的n中加权k-Out-n系统”的报告。介绍了针对复权k开环系统的一个广义优化模型,模型主要研究多状态系统的冗余分配问题,在系统的最小成本或最大可用性的情况下,该模型的目标是优化系统配置,例如具有已知可靠性和成本特性的多级异构组件的经济数量和版本。

最后,与会专家针对上述报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热烈的探讨。通过本次研讨,对可信性领域标准化工作有了更充分、全面的认识,加深了对可信性领域标准的技术背景和内涵的掌握和理解,对了解国际可信性领域标准最新信息、发展状况和趋势有重要作用。为我国可信性领域标准的制订提供重要的信息,有利制定可信性领域相应的标准,并引导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可信性标准化工作。